独属于中国的咖啡文化
发布日期:2022年09月19日 浏览次数:593
导语:西方世界的咖啡文化由来已久,早在18世纪,法国巴黎街头就已经有三百多家咖啡馆。2007年,詹姆士·霍夫曼(James Hoffmann)代表英国拿下世界咖啡师大赛冠军,成为英国咖啡界的传奇人物,也为伦敦咖啡业界培养出许多好手。
而在当代中国内地,大多数人对于咖啡建立起成体系的认识,大概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说起。起初,“咖啡”和“速溶咖啡”是两个可以互换的名词。直到诸如美国的星巴克和香港的茶餐厅进入,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原来咖啡不止“速溶”,还带着一丝时尚气息:是星巴克里的抽象画、爵士乐和具有侵略性的咖啡香;是港式茶餐厅内的“鸳鸯”——这种一半茶一半咖啡混合出来的、口感上中西合璧的饮料,盛在精致的白瓷碟里被侍者端起来配菜。随后,“上岛”、“咖啡语茶”的招牌大多出现在台胞或者新加坡人开的咖啡馆里,这种相对随意的咖啡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消失,新消费人群并不满足于这种效仿式的喝咖啡方式。之后的转折点,大概出现于瑞幸大规模的扩张。在此之前,全国各地的咖啡生态一直不温不火,而瑞幸从成立到上市仅18个月火箭般的发展速度,使得整个咖啡行业获得了资本的空前关注。如雨后春笋崛起的咖啡新势力,也塑造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味觉,未曾对咖啡风味体系形成系统认知的他们,以一种被灌输的形式完成了咖啡味觉的觉醒——与此同时,尽管各种茶饮的花样翻新,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;然而,不可否认的是,你身边喝咖啡的人还是越来越多了。而更多本土化的咖啡馆,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。中国人喝咖啡的范式正在慢慢形成,一种只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咖啡文化。
中国一直是一个以茶文化为主导的国家,所以我们喝咖啡,也未必非要有一定之规。”大小咖啡的主理人张一芃这样看待咖啡。她爱喝咖啡,但又从不迷信风味,她认为,在纷繁复杂的风味当中,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感觉,才是咖啡正确的打开方式。
她把自己看作一个行业的观察者。最初,她把店开在北京的香饵胡同,用南非的如意宝茶调制茶布奇诺,在此之后,她又尝试混合更多味道,比如用椰浆调出生椰拿铁。与此同时,张一芃觉得,一家咖啡馆应该兼具“好用”的属性,比如提供充电插口、衣帽挂钩和舒适的座椅。一间咖啡馆可以不在乎大小,但是需要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。虽然大小咖啡的大多门店都只有十几平方米,但是因为能带来贴心的感受,让大小成了北京最受欢迎的创意咖啡馆品牌之一。在吴骏的眼里,中国的咖啡馆生态分布会根据品牌或者主理人的心意,得到恰当的安排。连锁式咖啡馆占据了黄金商业地段,而更多的咖啡爱好者们,会根据自己的性格去选择一爿店铺——有的会喜欢在商业世界里沉浮,满足快速消费需求;有的则不喜闹市,有个地方偏安一隅就很好,节奏慢悠悠的。但是,往往有很多咖啡馆的地方,都是当地文化撞击最激烈的地方,这里有更多富有创意的咖啡出现,也有更多新奇的想法诞生。